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相关银行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工作,试点拟在北京、苏州、浙江、山东、湖北、广东、深圳、四川等省市的分支机构开展。这意味着,此前只有部分银行有能力使用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有望在更多的金融机构推广,覆盖数量更多的科创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微科创企业。
科创企业往往具有轻资产、高风险的特点,缺乏担保资金和抵质押物,与银行传统的信贷模式不匹配。同时,科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研发资金投入大、技术转化周期长等问题。当前,绝大多数银行的科创金融产品本质上仍依赖于传统信贷模式,对于大量科技创新企业信贷融资存在不敢贷、不愿贷的情况。实践中,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应用依然存在一定阻碍,现有产品仍以短期为主,缺乏针对科创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产品。
科创企业发展离不开融资支持,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科创企业信用,打通企业缺乏足额抵押物或抵押物不足的融资堵点。目前,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交易、科创数据共享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持续推进,有关部门应更好协同发力,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要鼓励银行、科研院校和市场专业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破解科技企业融资中遇到的各类难点。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不断催化出一些新业态和新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的深度、广度、精细度均有较大提升空间。银行应继续提升专业能力,打造更为专业的人才队伍,及时更新科技领域相关服务的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同时,从制度创新入手,革新传统的信贷准入模式,利用更丰富的数据对科创企业实现精准画像,提高融资服务能力。
要加强顶层设计,汇聚整合各方面资源,完善配套机制保障,做好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服务,满足科创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打造更完善的科创金融服务生态。
此次,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银行“边试点、边优化、边总结”,结合试点的实际效果对评估方法进行分析、验证。同时,明确提出健全试点工作内部尽职免责机制,对经办人员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办理过程中已经尽职履责的,实行免责。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推出,体现出了强化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的鲜明监管导向。期待银行通过试点工作实现“以点带面”,打通科技企业融资堵点,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领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编辑:梁异】
电影《长安三万里》暑期热映,家长领着孩子们沉浸光影,领略中华诗词的非凡魅力;故宫博物院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开启全国巡演,精彩的情节、精美的视效令人陶醉;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启动,“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的书法艺术更加贴近大众……近来,“传统文化热”成为文化市场一大亮点,折射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与旺盛生命力。
亲近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对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以更加多姿多彩的形式,给予他们陪伴和引导,在更大范围、更高质量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强化培育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根基。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教育工作者注重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年龄、不同学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层分类融入德育课程。在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认知程度、个人志趣、生活背景等条件的基础上,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普及、更加深入人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更加丰沃。与此同时,一些教育者还创新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地方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地域性元素,因地制宜盘活身边的文化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为青少年营造亲切而富有特色的文化场域。
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也应进一步思考,如何沉下心来把更多的“速成”“打卡”变为“日常”,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方面,用好新技术、用活新技术,把传统与时尚结合得更为紧密或是值得关注的路径。新媒体环境下,各种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如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和深化插上飞翔的翅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将用好新技术、用活新技术与抵达“现场”、勇于“试水”充分结合,借助智慧教育、多媒体平台,依托大中小学段、家校社平台,营造全时空的文化教育环境,在原文、原声、原味、原样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出更加饱满、更加灿烂的魅力。
不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形”与“技”的层面、过度沉醉于外在的技术和技巧,是难以持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说到底还是要把握住其中蕴含的核心内容与根本逻辑,掌握其中蕴藏的价值观念、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做到“形神兼备”,方能更好地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4日 02版) 【编辑:梁异】